本成果紧扣卡脖子工程攻坚、围绕“核高基”重大产业布局,主动服务国家重点企业—-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国家三线建设重点企业)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针对电子芯片封装技术迭代快、人才需求口径宽、技术标准要求高,企业的三线精神传承难,与学校专业调整慢、实训条件要求高、人才培养难,造成产业链需求与人才链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2009年学校与华天科技实施从“华天”订单班到学徒班人才联合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努力求解合作难题。2015年学校成为甘肃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此项目中深刻理解现代学徒制内涵特征,产教深度融合,2017年党委牵头校企共建“华天学院”,依托特色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社会共生”理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依托“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培养创新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在校企党委领导下,通过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建专业群、开发课程标准、打造混编师资团队、共建实训基地、校企文化互融等工作,探索“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实施资源融合、标准融合和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实行“工学交替、分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卡脖子“核高基”中芯片封测人才培养难题,形成了“小芯片、大平台、三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甘肃机电模式”,打造甘肃电子封测产业人才供给高地,助力产业发展。
成果实施5年以来,已向合作企业输送毕业生1235人,学生就业率达97%,2020年6月在全国高校就业统计工作视频会议上作先进典型交流发言;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分别对我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进行报道。该成果推广到学校其他专业,先后成立“奥迪学院”服务汽车制造与服务产业链、“锻压产业学院”服务机械制造产业链,“66创意产业学院”服务广告设计和数字媒体产业链,“兰石产业学院”服务石化装备产业链,受益学生达到6万人次。
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基于特色学院校企合作新生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打造了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省级技能大师1名,工匠之师2名,技艺技能传承工作室1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培训师资2300余人次,交流合作323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甘肃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该成果及育人成效。